首页 资讯 > 正文

结字因时相传,但结字原则千古不易,这个原则就是孙过庭说的平正

2023-08-06 15:11:59 来源:个人图书馆-艺素简

书法的技巧,无外乎用笔和结字。赵孟頫说“结字因时相传,用笔千古不易”。用笔千古不易,是因为毛笔的特性是一定的,用笔当然要发挥毛笔的特性,违反笔性的使用方法都是不可用的。

而能促进笔性发挥的用笔方法,就是固定的那几种。不管八法、五势、九用以及各种异势多么花样繁多,都脱离不来立笔和疾涩,而立笔和疾涩的基础却是毛笔的尖圆健齐。


(资料图片)

董其昌 法卫夫人册

中锋是是为了能立得起笔,没有中锋的顶纸,笔便会自偃。绞转当然也要立笔和疾涩,只有在中锋状态下疾速转弯,才不会绞锋。蹲锋,没有中锋顶纸,蹲下去便起不来了。顿挫也是要立笔,不然也会按下去起不来。每种笔法用笔都是一样的,就是用锋,用笔的软弹之力,用笔的尖圆健齐。

结字为什么就是随着时代改变的呢?从大的方面说,篆、隶、章草、楷、行、今草出现在不同的时期,它们的用笔选择是不变的,但结字却是不同的。

黄庭坚跋苏轼寒食帖

篆书结字是根据字所表达的含义的原始样貌,描画而成,字不拘大小,都以自然为准。隶书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,线条被概括成点画,被符号化,并逐渐趋向统一。章草在隶书的基础上被简化了点画,结字趋向于省变和精练。

到楷书时代,楷书结字更趋向点画的代表性,也更注重点画之间的相互关系。点画与点画的互动,形成了楷书端稳的外形特征。行书的结体与楷书又有不同,在楷书的基础上简化了点画的构成。而今草是对章草的革新,把独立符号连写,结字更加自由。

米芾 紫金研帖

从小的方面来说,时代之中,审美也有差异。每个人的性情不同,习惯各异,作字都本着各自的审美。才有了王羲之的“飘若浮云,矫如惊龙”;卫夫人的如“插花美女,舞笑镜台”;崔子玉的如“危峰阻日,孤松一枝”;张伯英的如“汉武帝爱道,凭虚欲仙”……

直到后来欧阳询的刚劲险绝、颜真卿的方正茂密、柳公权的劲瘦挺秀、赵文敏的严谨娟秀。清朝的石涛说过“笔墨当随时代”这样的话,这里的笔墨虽然不单指书法,也说出了艺术审美的时代性。就跟“物竞天择”的自然选择一样,时代也会选择适应时代的艺术形式。

柳公权 《兰亭八柱帖》

但是,自从文字隶变成为真正的符号文字,书法的结字原则也就被固定下来,这个原则就是平正。朱和羹说:“结体之功在学力,用笔之妙关性灵。”汉字的结字原则就是力的平衡原则。

一个字要想达到孙过庭所说的“平正”,就要用力学原理来平衡点画之间的关系。如果不考虑字的姿态万千,笔势纵横,所有的笔画都平分对称就可以了。

赵孟頫 湖州妙严寺记 局部

但为了使字更有姿态,所以要用欧阳询的《结字三十六法》,使文字摆脱呆板。这样就打破了均分对称的原则。不平分、不对称的点画,要想平正,就要达到力的平衡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看看王羲之这个“十”字,仰策的横画为了达到力的平衡,加粗了结束部分的笔画,并添加了一个大大的顿笔,来增加右边的力量。

王羲之 智永集王字告墓文

颜真卿的《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》,横、纵、均、密、锋、力、轻、决、补、损、巧、称十二个字,无一不是在运用一种方法达到平衡。特别是后面的“补”和“损”,更是着重说的平衡之法。结构点画如果有不足的地方,就可以用旁边的点画补足来拯救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